当贴着“高科技”标签的3D打印技术与乡村课堂相遇,会碰撞出怎样的教育新火花?近日,在“国培计划(2025)”张家界市农村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现场,这一问题有了生动答案。我校航空制造学院龚航老师带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工作室团队,为62名来自乡村的教师带来一场“从理论到实操”的沉浸式3D打印培训,让原本遥不可及的科技,转变为老师们手中可触碰、可操作、可应用的教学工具,为乡村教育焕新注入强劲动力。

“传统制造是减法,3D打印是加法,就好比用智能热熔胶枪,一层层堆叠出立体物件!”培训伊始,龚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比喻,将3D打印的核心逻辑清晰拆解,让在场教师快速理解这项技术的原理。同时,他特别强调,中小学课堂开展3D打印教学,首选PLA材料。这种源自玉米淀粉的环保耗材,不仅无异味,还拥有丰富的颜色选择,完全适配乡村教室的教学场景,打消了老师们对材料安全性和适用性的顾虑。

此次培训的高效推进,离不开工作室三位助教的精准分工,让培训内容“干货满满”,切实保障教师们的学习效果。负责三维扫描教学的范淼,手持3D扫描仪现场演示逆向建模过程。短短几分钟,一朵真实的花朵便被精准“复刻”成数字模型。作为培训“实操核心”的张京,聚焦3D打印笔教学,采取手把手指导的方式,耐心教老师们掌握握笔姿势、温度控制以及线条勾勒技巧。而郭俊豪则负责3D打印机原理解析,他直接对着FDM 3D打印机进行拆解讲解,生动形象地拆解与讲解,让老师们对3D打印机的工作机制有了清晰认知,为后续开展教学奠定基础。

“以前总觉得3D打印离乡村课堂很远,没想到今天不仅学会了操作,还能自己做出作品,以后就能带着学生一起探索科技的乐趣了!”一位来自张家界山区的教师手持自己制作的3D花朵作品,激动地感慨道。“我们培训的不只是3D 打印技能,更重要的是培育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、空间想象、动手实践这三大核心素养。”龚老师的这句话,点明了此次培训的深层意义。
此次3D打印培训,不仅让张家界乡村教师掌握了一项全新的教学技能,更搭建起科技与乡村教育之间的桥梁。未来,随着这些教师将3D打印技术融入日常教学,乡村学生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前沿科技,激发探索欲与创造力,为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,助力乡村孩子在科技浪潮中开拓视野、成长成才。(通讯员:姜恩骏)
一审:马闯
二审:田苗
三审:张思言
